close

 

【記者 孫正儒/採訪報導】與住在卓溪的布農族丈夫相識並結婚後,因丈夫兵役關係,陳紓柔便與丈夫橫越臺灣海峽到了馬祖生活。幾年後,陳紓柔返回卓溪並重新認識這個美麗的故鄉,慈愛的她常在卓溪老人關懷站與部落的長者們互動,在與他們談話的過程中,陳紓柔學習並認同布農文化,給卓溪多添一份活力。

 陳舒柔。  

部落回鄉青年──陳紓柔

 

離鄉六年

 

  流淌著阿美族血液的陳紓柔,在砂石場工作時認識來自布農族的老公。結婚後不久,因著老公要去馬祖當兵,於是夫婦倆便一同離開熟悉的部落到馬祖生活。在異地生活,因為著離島的因素,所以土地不大也不如原本居住地便利,房子不好找、覓食也不太方便,再加上種族的隔閡,令陳紓柔感到有些不適應。後來在閒暇時陳紓柔會到海邊挖文蛤,不僅能讓家庭晚餐多一道充滿海味的菜色,也可讓生活增添些許樂趣,也曾有兩年的時光在幫忙包檳榔。

 

  陳紓柔的丈夫在馬祖當兵時,也兼差開怪手和建設工程的工作。退伍後,她的丈夫選擇繼續留在馬祖就業,因為馬祖當地較缺少技術性工人,再加上福利優渥。目前馬祖經濟日趨發達,更是吸引大批原住民前往求職。

 

返鄉卓溪

 

  還是卓溪比較具有人情味。陳紓柔語氣柔緩地說。當兒子六歲時,因為戶口因素不能就讀馬祖當地幼稚園,陳紓柔才與兒子搬回卓溪,丈夫則繼續待在馬祖工作,大約三個月回來一次與家人團聚。回鄉後孩子順利就學,而部落內的耆老們也會教導他們布農族語,孩子可以跟長輩們用族語對話;另外神父會帶她的孩子做禮拜、傳教,鄰居之間常有來往,關係熱絡。

 卓溪一景。

 

卓溪一景

 

認同布農文化

 

 在卓溪生活的日子中,一直到孩子十六歲前,陳紓柔都在家裡當一位正職的母親照顧孩子。孩子大了後因朋友的介紹,陳紓柔在每周一、三、五會到老人關懷站服務老人,幫忙長者量血壓、帶活動跳舞或玩遊戲,另外每個星期二及星期四,則是門諾基金會送便當給老人們「你們一定要動,不然就會像機器一樣生鏽。陳紓柔總是這樣鼓勵著老人家。最初辦活動時,老人家們都會說腳痛不太敢跳,因此參與度不高,在陳紓柔溫暖的關心和鼓勵之下,現在許多長輩們漸漸喜歡上跳舞,有時候甚至能跳一個早上。

 

 關懷站的長者們長期接觸後,老人家都會和她分享生命經驗,也會耐心地教她說布農族語,藉此陳紓柔從長輩身上學習到布農文化。在與老人之間的談話,也學到布農族內的習俗,像是在採收小米時不能夠交談等;六、七月時,陳紓柔也會和長輩們一起參加嬰兒祭、一起烤肉、聆聽八部合音。對於布農文化,陳紓柔從一開始的陌生到認同,未來的她希望自己能學好布農族語,通過母語檢定。

 位於玉里天主堂內的玉里老人關懷站。

 

位於玉里天主堂內的玉里老人關懷站

 

影片連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bWDiNpnimA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mazingcool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