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部落回鄉青年】路途蜿蜒 才能看見部落豐饒--季文祥

【記者 林昕平/採訪報導】對季文祥而言,三十多年的生命經驗或許是條蜿蜒的道路,歷經離鄉背井的謀生壓力,足跡遍及臺灣北部、中部,從事各式性質不一的工作,適應生活改變的同時,身上流淌的布農族血液,也讓他曾面臨種族歧視的困擾。因緣際會下,季文祥又回到卓溪這片土地,扎根社區部落,讓他的生命力重新綻放。

 

游移城市的過往時刻

 

 擁有黝黑的皮膚、厚實的臂膀,與一口布農腔調的國語,言談間幽默風趣的季文祥,讓人一眼就能辨識出是成長在部落的青年。回憶起離家後的打拼歲月,他的眼神顯得有些飄忽悠遠,伴隨背景風聲瑟瑟,語調漸沉。第一份工作是在台北內湖擔任保全,即便是由身為主管的哥哥提攜上去,季文祥做沒一個月就辭去職務,「沒辦法適應台北的生活環境,一張開眼睛就要錢。」他感慨的說。

 

 作為機動型的保全,舉凡任何銀行、農會或商業大樓當天開缺,就得立即替補,即使初期有學長指點,然而遇上客戶臨時發報,又要求十分鐘以內抵達,人生地不熟的季文祥,只能憑藉著紙本地圖而非衛星導航,經常花上半個小時甚至更長的時間摸索,令他疲於奔命,再加上超過十二鐘頭的保全工時,讓初出社會的他感受到莫大的壓力。

 

 婚後,透過介紹他輾轉來到彰化進行「塑膠射出」,一個將塑膠原料加熱成液態、再壓入模具冷卻製成塑膠成品的工作,但卻遇上同事間的勾心鬥角,受廠長、經理賞識的季文祥,遭同事非議,他的布農族身份也面對不少冷言冷語,因此以母親身體欠安須返家照顧為由,向工廠遞出辭呈。

 

靈魂長在腳上 歸返部落

 

 在台中東勢水果採收又歷經三年的光景,流浪外地的遊子決心返回家鄉,回到成長的母土卓溪。他說,「回來的動力是我來自單親家庭,媽媽生病後,」略作停頓,季文祥紅了眼眶、語帶哽咽的表示:「哥哥在外地賺錢,我是最小的兒子,要回來照顧她。」然而不到半年時間,母親便撒手人寰,對他衝擊十分強烈。

 

 眼看孩子已屆上學的年紀,思及自己的妻兒,「我這個家不能荒廢,要有一個人撐住這個家。」因此便毅然決然地留在部落工作。他曾經擔任台電的臨時雇工,在電塔周圍、及台電人員行經路線執行除草任務,也四處尋覓各種短期工作,為求家庭溫飽,也讓孩子能擁有在部落成長的童年。

 

 三年前,得知卓溪數位機會中心正推行社區多元計畫,季文祥便投身其中,讓他可以同時兼備對社區的回饋、與家庭照顧。目前著重於文創產業發展,手工藝則以竹風鈴為主,盡力尋找社區另類特色。他笑稱,第一年做得還不那麼精緻,後期在外觀彩繪加工,更具有原住民風味。也開玩笑的說,曾試做排灣族的鼻笛:「但是我們這邊的原住民太會流鼻涕了啦!吹不出來,都是鼻涕在裡面!」

 

 多元社區除推廣竹風鈴外,亦有教導婦女布農族的傳統編織,秉持著不讓文化消失的精神,也有八部合音的教學,近年更與林務局配合籌組巡守隊,驅逐盜採盜獵的不肖份子。「部落跟學校必須結合,由部落傳承文化,再教導小朋友。」談及社區未來發展,季文祥手中不停比劃,讓過往經驗傳承,在孩子心中埋下「我是布農族一份子」的族群認同。不同於都市的緊張、約束,部落的自在與自由,讓布農人的歌聲能再度隨風飄盪。

 

 部落回鄉青年季文祥。  

部落返鄉青年季文祥,侃侃而談生命故事。(蔡維倫/攝影)

 竹風鈴的工藝十分精細,全仰賴人力製作。 

竹風鈴的工藝十分精細,全仰賴人力製作。(林昕平/攝影)

 身為社區多元的一份子,季文祥神情專注地製作竹風鈴。 

身為社區多元的一份子,季文祥神情專注地製作竹風鈴。(林昕平/攝影)

 

 

影片連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Ac3gKDr1A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mazingcool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