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部落回鄉青年】鮭魚般洄游 回到最初的卓溪──林敏訓

圖/林昕平 文/蔡維倫

 

頭上總是戴著一頂帽子,專注地修整手中的竹片,他是回鄉青年林敏訓。三歲那年,林敏訓隨著父親到花蓮富里鄉生活;十六歲時,他如許多花東青年一樣離開花蓮到臺北做些粗工謀生。如今,三十多年後,林敏訓又再度回到出生之地──卓溪鄉古風村。

  林敏訓。  

部落回鄉青年──林敏訊

 

開拖板車的三十年

 

 「摸到方向盤後,就喜歡上方向盤。」林敏訓笑著說。二十六歲時,林敏訓回到臺北當計程車司機,不久後決定去駕訓班考取大型拖車的駕駛執照,開啟他三十多年在拖板車上度過的歲月。民國七零年代,臺北正處於開發階段,各項交通建設都在進行,像是臺北火車站經過鐵路地下化的修建、臺北捷運興建等等,進而導致沙子的需求量增加。林敏訓駕駛十四個輪子的拖板車,車上載著約三十五頓重的沙子,從彰化濁水溪開拖板車載沙到臺北。

 

 民國八零年代之後,林敏訓開著拖板車經歷北宜高速公路建造、臺北一〇一大樓打地基以及臺中高鐵八卦山隧道的工程。那些年,林敏訓和載滿沙石的拖板車見證臺北城市開發以及臺灣交通建設的歷史。從十六、七歲就離鄉經歷過各式各樣的工作,林敏訓最喜歡的還是開拖板車,因為不用和別人競爭,也不會像在工廠上班會有人管束。對他而言,開拖板車就像遊覽一樣能到處觀光;在心態上,也不用將開拖板車當作工作,偶爾可以看窗外的風景,享受開車的自在感。

  

返回最初的家鄉

 

 「就像鮭魚一樣洄游。」林敏訓這麼說著。六十歲退休後,結束在異鄉的日子,時隔五十多年他終於回到自己的家鄉,那個被大片竹林圍繞的村落──古風村。民國一○二年,林敏訓剛回到部落便參與古風村的「多元就業開發方案」計畫,嘗試運用古風村的桂竹製作竹風鈴。

 

 林敏訓主要製作竹風鈴的前端,對於竹風鈴的設計,他心想:如果都不變,感覺沒什麼進步。於是不斷敦促自己研究新的造型,也因此現今古風村的社區活動中心才能看見許多不同造型與風格的竹風鈴。現在的他享受著退休後的生活,到山上採竹子製作風鈴,雖然製作過程需多道繁瑣步驟,但在最熟悉卻度過時光最短暫的家鄉裡工作,總讓林敏訓心中感到無比快樂。

林敏訓專注地製作竹風鈴。

 

林敏訊專注地製作竹風鈴

 

 

 

林敏訓笑著拿起自己親手做的竹風鈴。

林敏訊拿起自己親手做的竹風鈴

 

影片連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xl33s9XAyk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mazingcool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